查看原文
其他

【AT建筑】关于“好房子” 的创作与实践 ——以长圳凤凰英荟城为例

38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4-09-08

【AT导读】以长圳凤凰英荟城项目为契机,深入探讨和研究“好房子”的内涵,关注“好房子”的自身设计及其与人、社区的关系,通过探索和实践总结设计“好房子”经验,促进公共住房设计水平及居住空间品质的提升。


引用本文:孟建民,唐大为,秦超,等. 关于“好房子”的创作与实践——以长圳凤凰英荟城为例[J]. 建筑技艺(中英文),2024,30(1):12-23.

整体鸟瞰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关于“好房子”的创作与实践

——以长圳凤凰英荟城为例


文/ 孟建民 唐大为 秦超 徐才龙 柏唯娇


在2023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倪虹部长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住建工作要“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让老百姓住上更好的房子”“着力在增进民生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展现新作为,着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实现新进展”,并在具体工作部署中多次提到建设“好房子”。

住房问题一直是事关民生福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住房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品质提升是新时代住房建设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如何把新时代“好房子”建设好,成为当下住房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1]


沿街建筑立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NO.1 

深圳公共住房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常住人口31万的小城镇发展成为1756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大量乡镇人口的涌入导致城市房价快速上涨。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深圳市不断加大供应力度,加快构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双轨并行的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让住房改革的成果惠及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体。据统计,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累计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住房约50.63万套[2]

近几年来,深圳市公共住房的选房弃选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学校学位难解决、家庭单位与户型不匹配、住区生活环境与配套设施匮乏、工程质量通病、功能空间单一、居住性能较差等,值得全社会深思与反省[3]



NO.2 

关于“好房子”的思考?


2.1 契机


自2012年起,设计团队进行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化”研究并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2017年团队获得深圳市公共住房户型竞赛特等奖;同年,深圳市长圳凤凰英荟城项目取得中标,团队希望以此为新的契机,持续深入研究并探讨什么样的房子才称得上是“好房子”,以期为老百姓提供更加舒适、安全、健康、人文的居住产品。

2.2 人与物的层面


“好房子”的定义是随着时代、地域、家庭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包含了人与物两个层面:在人的层面,“好房子”应当为所有老百姓所用,而不是仅供特定的人群;在物的层面,对“好房子”的特性进行总结,户型设计合理、社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地理位置优越、充足停车及便捷医疗服务等,都是构成“好房子”的显著特性。通过在人与物之间建立联系,在老百姓的需求和“好房子”的特质之间进行耦合匹配。

▲人的层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然而,老百姓群体是多元化的,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因此,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群体差异,以满足不同居民的期望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符合人们期望的“好房子”。


人与物耦合匹配关系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3 动态需求与静态需求


根据既往研究,需求可分为静态需求和动态需求[4]。静态需求根据人群来区分,基层人群主要需求点是基础功能,而中坚人群更注重便利性,精英人群则追求精神;同时,需求也分为刚需、全面满足和多点满足,拆分后越是基层人群,越要平衡好各种需求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动态需求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将人生阶段分为创业起步期、家庭创立期、家庭发展期、独立养老期、依赖养老期等,每个阶段对“好房子”特质的需求是不同的[5]

静态需求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动态需求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4 耦合与适配


“好房子”应该是在人的层面与物的层面建立联系,在老百姓与房子之间进行适配,在老百姓的动态、静态需求与房子的特质之间进行耦合[6]。例如,相同面积段的户型如何满足不同年龄群体居住需求,如何在不增加建造成本情况下提高工程质量,如何在标准化与多样化之间取得均衡,如何在高容量下与舒适性互相兼得等等。


▲适配关系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NO.3

深圳公共住房基础调研


深圳市长圳凤凰英荟城项目的设计初衷是为老百姓打造一所“好房子”。项目前期,团队通过对深圳以往公共住房展开基础调研,收集分析居民普遍关心的痛点问题[7],全面了解并归纳分析“好房子”的标准内涵及其模式,为后续设计提供有力支撑。


常见问题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NO.4

二十项课题专题研究


长圳凤凰英荟城项目具有以下特点:投资估算受限、用地组成分散、高容积率需求、户型配比固定、配套类型繁多。针对项目特点,结合深圳公共住房痛点问题,针对性提出了二十项课题专项研究,并最终形成可行性的研究成果,在项目中进行应用。


二十项课题研究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NO.5

针对“好房子”的研究及运用


5.1 总体规划设计


场地内部现有“鹅颈水”穿越,景观资源优越,如何利用“鹅颈水”打造特色鲜明的公共住房项目成为团队的共同追求。河流冲击河床形成众多砾石,把砾石抽象提取,作为建筑底盘,河流路径作为绿谷,住宅立于其上,平台及连廊联系各大地块,形成绿色生态的河谷绿舟。

总体规划以“河谷绿舟”为理念,从人与自然的本原关系出发,统筹实施“绿色生态、健康生活”的设计策略。沿“鹅颈水”设“河谷”,谷中有“湿地”,形成以“河谷绿舟”为主题的绿色主轴。在长圳站和“鹅颈水”之间设步行主轴,实现地铁站与社区的无缝连接。规划两座跨河人行天桥和三座跨路人行天桥,构建适宜步行、营造健康生活的绿色人居环境,营造宽松、自由、灵活的规划形态。


规划理念生成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居住组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2 风环境模拟


方案初期通过风环境模拟,结合空气流场、换气次数、PMV指数、采光系数等其他的物理环境因素不断调整优化布局。


风环境模拟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选取项目所在地夏季、过渡季最高的风频、风速作为通风模拟的边界条件,通过CFD风环境模拟量化分析,将沿科裕路的四栋板楼及沿光侨路一栋板楼适当逆时针旋转,每套户型均能获得最优的自然通风、采光,大幅度提高居住环境舒适度。


深圳夏季、过渡季最高风频、风速玫瑰图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板楼逆时针旋转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3 户型研发成果


建立深圳近五年160余个上市楼盘、2000余套户型的大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全面掌握宜居性、地域性、本原性的居住需求,支撑户型研究发展。

根据分析,得出各面积段户型空间构成特点、开间、进深、采光面、组合方式等数据,作为支撑户型研究的边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限模块,无限生长”的户型设计理念:不是基于户型的结构固化,而是基于开放结构空间的无限可能;不是面积、功能的僵化拼凑,而是有限空间中的无限变化;不是固化单一的楼栋平面,而是标准化模块的无限组合;不是设计单个户型或者组合平面,而是设计一套“好房子”的系统解决方案。


有限模块,无限生长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长圳凤凰英荟城项目属于市级公租房,面对全市公租房轮候库45万人认租申请,如何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居住需求成为户型设计的另一出发点。以80㎡的户型为例,项目共设计了3种不同的户型布局,户内不同的布局模式结合少模块多组合的方式,与老百姓多样需求进行匹配。


3种80㎡ 户型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样板房室内空间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长圳凤凰英荟城项目共有24栋住宅塔楼,标准层平面全部采用两梯五户、三梯五户、三梯六户形式(6#住宅楼除外),以7栋A座、B座标准层平面图为例,最大限度提升户内通风、采光效果,提高居住舒适性。其中6#住宅楼引入了8位院士技术成果落地,成为项目一大亮点,其中包括孟建民院士本原设计技术、周福霖院士减震技术、聂建国院士钢和混凝土组合楼盖技术、周绪红院士钢结构大框架体系技术、欧进萍院士减震装置技术、肖绪文院士绿色施工和免模施工技术、丁烈云院士智慧安全工地技术、江亿院士建筑分布式蓄电和全直流供电技术。


7 栋 A 座、B 座标准层平面图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4 幼儿园永临结合


为贯彻落实环保节约政策,施工过程中不再增加临时建筑,将D地块南侧18#幼儿园通过永临结合方式,在施工期间为工程指挥部提供办公空间。由于幼儿园需要独立用地不允许开挖地下室,故不受项目土方开挖影响,其主体工程建设与土方开挖同步进行。

幼儿园建筑主体采用混凝土柱+钢梁结构,外部墙体则采用预制外墙板,前后历时4个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全部竣工后,通过内部装修和改造恢复幼儿园正常使用功能。永临结合避免了繁琐的拆除工作,既提高效率也节省工期和成本。


工程指挥部一层平面图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幼儿园一层平面图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住区基础功能设施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D 地块南侧幼儿园入口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NO.6

项目建设历程


项目自2018年7月进场围挡及土方开挖,至2022年9月30日全面竣工。2023年4月1日投入市场进行选房,4月26日全部选房完毕,共交付7056套住房,弃选率为0%。交付后,住户返修问题户均数不到4个。这两个数据的背后,是团队近十年来对“好房子”的持续研究,以及在五年的建设过程中的全过程把控。


项目建设过程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NO.7

项目落成展示


在规划上,摒弃呆板、千篇一律的排列布局,采用板点结合的布局模式,即便在5.7的高容积率下,也能够保留大量的庭院花园。

在建筑设计上,楼栋之间相互错开,并通过户型模块组合形成不同方位、不同朝向的视野,避免视线的交叉及干扰;对于集中商业的屋顶,设计阶段通过靠边规整屋面设备,释放可打造的景观空间,后期利用设备美学研究成果进行优化,遮蔽冷却塔等大型屋顶设备;外立面避免使用多余的装饰性构件,仅采用普通外墙涂料,通过预制凸窗、预制阳台及空调百叶的韵律穿插,为建筑创造出挺拔且简洁的造型效果。

在人文关怀方面,考虑到小区庞大的规模,在塔楼避难层外墙采用了不同颜色,通过色彩业主能够轻松定位区域,提高辨识度及归属感。


住区环境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NO.8

结语


深圳市长圳凤凰英荟城项目设计团队始终坚持为老百姓打造一所“好房子”的初衷,结合项目实践,深入追问、探讨和研究“好房子”的内涵。过程中,不仅关注“好房子”自身的设计,更关注“好房子”与人、社区的关系,如何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以及如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希望通过探索和实践,总结设计“好房子”经验,为未来的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公共住房设计水平及居住空间品质提升。

(原文刊载于《建筑技艺》2024年1月刊。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长圳凤凰英荟城

业主:深圳市住房保障署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

建筑设计: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孟建民、樊则森、唐大为

设计团队:孟建民、唐大为、秦超、黄晓东、黄亮棠、易豫、徐才龙、彭鹏、柏唯娇、韩丽冰、白凡、徐晶晶、王旭、王启文、张建军、顾伟俊、张涛、郭胜军、郑文星、徐云、李正瑞、吴延奎、周建戎、刘贺兵、陈惟崧、蒋征敏、郭方(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樊则森、孙占琦、徐牧野、郑文国、刘文来、谢华、张玥、廖敏清、张超、王洪欣、叶福相、芦静夫、王健、王连滨、贺水林、陈德朝、李丹、李新伟、赵秀峰、崔丁也、温小凡、朱安琪、刘正华、王宁、李晓丽(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114.5万㎡

设计时间:2017.12

建成时间:2023.03

图片版权: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孟建民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唐大为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秦超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徐才龙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建筑师。

柏唯娇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建筑师。

推荐阅读
  • 黄杰,周静敏. 住宅功能组织灵活性的形式与策略思考[J]. 建筑技艺,2022,28(10):58-61.
  • 张奕,吴磊,韦佳. 宜居构筑,绿色融合——南京丁家庄二期保障房A28项目[J]. 建筑技艺,2021,27(02):44-52.
  • 苗青,董元奇,魏素巍,等. 适用于既有住宅装配式快装改造的整体卫浴产品研发与项目实践[J]. 建筑技艺,2022,28(10):52-54.


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

2024年1月刊

(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点击上方↑杂志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编辑:刘晓茜

校核:王文慧



公众号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发生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近期活动




| 全媒体展示平台



| 更多信息

官方网址 | www.atd.com.cn

杂志订阅 | https://www.ytsjk.cn/store/s-2007

010-88375434(订阅)/57368807(物流)

商务合作 | 010-57368776/1371656990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T建筑技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